首页
>...>第一节 建所初期的科研工作
 
第一节 建所初期的科研工作
日期:2014-08-19点击数:字号:【

“二史馆”所存中实处档案记载:现代科学之成功,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验,归纳所得制为定理,而致实用。……溯自公历1898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水工教授恩格思(Hubert Engels),首创水工试验所,以解决欧洲水利工程之实际问题……1923年恩格思应美国费礼门工程师之请,在德累斯顿大学举行黄河丁坝试验,著有《黄河丁坝试验报告》与《制驭黄河论》两种。1924年由在该校师从恩格思等人学习水利和市政的郑肇经将文章带回国内,并将《制驭黄河论》一文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之后恩格思又应民国政府水灾救济委员会及全国经济委员会之委托,在德国明兴水工巨型试验场,两次(1932年和1934年)举行黄河试验,李赋都、沈怡分别受派参与。其它如美国的费礼门及德国汉诺佛大学的方修斯对于治黄问题亦曾自做试验,潜力研讨,均有贡献。中试所“临时水工试验室” 1935年12月建成后,便开始举办导淮工程水工模型试验。开展了杨庄活动坝(1935.12—1936.7)、三河活动坝(1936.9—1937.3)、扬子江马当水道整理计划、扬子江镇江水道整理计划、华阳河滚水坝试验、沙砾移动试验等被誉为“近代水工模型试验先躯” 的试验研究工作。同时开放为中央大学学生实习之用。

试验报告称:导淮入海水道杨庄活动坝模型试验,于1935年12月受导淮委员会委托,在“临时水工试验室”进行。1936年2月完成制模,试验历时5个月,于同年7月结束。本试验由谭葆泰设计模型,并主持试验,汪骏骥监制模型并办理试验,谭葆泰编制报告。杨庄活动坝是导淮入海水道上的重要工程,紧靠运河,实施对运河水位的控制。河床为极易被冲刷的废黄河淤积的黄土,消能工设计至关重要。该试验的目的,即研究不同水位及流量下应采用的消能方式,并确定合适的坝墩形状及尺寸。模型沙采用苏州红木屑,比重1.36。试验成果为工程实施提供了依据,被业主单位采纳。

三河活动坝位于洪泽湖口,是导淮入江水道上的重要工程。三河活动坝与杨庄活动坝二者节制淮水的作用相同,杨庄入海,设计最大泄量为每秒1500立方米;三河达江,最大泄量为每秒9000立方米。1936年9月,中央水工试验所受导淮委员会委托,举行模型试验,研究三河活动坝水流情况及避免河床冲刷的方法。自1936年9月开始试验,至1937年3月告竣。其时三河活动坝已开工建设,故将试验结果,随时通知导淮委员会,以为施工和建成后运行参考。本试验由谭葆泰设计模型并主持试验,陈明绍监制模型,吴以陈明绍办理试验,谭葆泰编制报告。三河活动坝模型试验在“临时水工试验室”进行,利用杨庄活动坝模型加以改造,模型比例依照霍特(Froude)模型律,察酌试验室面积,并参核模型冲刷速度界限及试验诸问题,决定采用局部模型。模型沙采用河南白煤屑。

(以上均引自1948年《中央水利实验处研究试验报告:水工模型试验报告、水工研究报告》)

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试验条件十分简陋的起步阶段,中央水工试验所的科技人员,还开展了属于基础研究的沙砾移动试验、属于试验手段开发的阻力球测速仪、气压测深仪及潮汐仪等研制。其成果广为传播,为所内外科技人员采用。

1936 中央水工试验所与前陆地测量总局合作组建的航空测量队以及控制测量分队,在19375-7月间,首先摄测黄河干流陕县至包头,以及汾水、洛水、延水、渭河等支流的20000平方公里地形,将其中陕县至潼关1420平方公里制成1/25000地形图(22)。控制测量有陕县至潼关导线点377个,绘图面积1800平方公里。抗日战争爆发,航测飞机被征用后,中试所未能重新添置专用航机,其余航测设备,虽经多次迁移,尚能付诸使用。

1936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与气象研究所商定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游各设一个头等测候所(武汉和西安),此外还协议设立100个雨量站,为中央水工试验所全面介入气象观测、水文测验创造了条件。

我国历代水利文献卷帙浩繁,而以《行水金鉴》与《续行水金鉴》内容最为丰富,对于治河颇有参考价值,但仅编至清代中叶为止,嘉庆以后即付阙如。中央水工试验所成立后接手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的这部分工作,搜集研究水利文献,补校《行水金鉴》与《续行水金鉴》,编纂《再续行水金鉴》,以及水利珍本丛书等。

三河活动坝等因其技术新、规模大,被史书列为近代水利工程的代表。这些工程的成功建设,促使社会各界对水工模型试验等水利科技的认同,1945年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通过的《水利建设纲领》共18项中,第14项说:“全国各河流应从速普遍勘测,并应利用航空测量”;第16项说:“水利学术之研究,及水工模型之试验,应积极提倡推进”;第17项说:“水利工程所需机械、仪器、工具,应大量制造”(刊载于《水利》杂志第14卷第1期),就是这种社会认同的反映。但是纸上表达的认识与具体实践相脱节是常有的事,事实上当时的科研单位仍然难以摆脱惨淡经营的困境。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总访问量: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权所有
南科院联系电话:025-85828808   网站联系电话:025-85828107   苏ICP备05007122号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邮编:210029 管理员邮箱:[email protected]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