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0年1月1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根据《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2项。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和参加完成的五项科技成果获奖,“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分区生态用水标准研究”、“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平原河流防洪安全水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我院作为主持单位之一完成的交通部西部建设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院主要创新工作包括:针对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中遇到的膨胀土路基与构造物地基设计和施工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现场调查,了解西部膨胀土地区公路路基与构造物的工作性状,总结路基与构造物地基设计、施工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提高膨胀土路基与构造物地基的设计、施工技术提供资料,通过室内试验、理论研究、现场研究和工程验证等手段,提出膨胀土路基与构造物地基的设计计算理论,完善膨胀土路基与构造物地基的设计方法,研究开发膨胀土路基与构造物地基经济合理的处治方法,以及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标准,提出膨胀土路基与构造物地基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南,为相关技术规范的编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了我国膨胀土工程的研究与工程的技术水平。 二、“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我院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课题,围绕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将以往作为弃水入海的洪水适时适度地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作为研究目标,系统收集了流域水文、气象和下垫面等基本资料,针对水库汛限水位调控洪水、蓄滞洪区滞蓄洪水、河渠互济调蓄洪水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风险设计相结合、单项模拟与集成调控紧密耦合等先进技术,系统提出了水库汛限水位风险设计和综合论证的方法,建立了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分析模型,开发了河渠互济洪水资源调控模型,提出了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实现了水库调度、河渠互济和蓄滞洪区运用等多种调控措施的综合集成,形成了集资源评价、工程调控以及风险管理于一体较完整的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 研究成果在岳城、潘家口和密云水库汛限水位调整、跨区域生态调水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编制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应急方案、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蓄滞洪区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我院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完成的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新疆引额供水工程开展的高寒沙漠区长距离调水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沙漠明渠建设、长距离输水工程自动化控制、输水系统安全与风险等重大难题。 四、“中国分区生态用水标准研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我院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中国分区生态用水标准研究” 课题, 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区域水问题多样、与水资源相关的生态深度破坏情景、恢复管理目标分阶段多元、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竞争权衡等需求特点,开辟生态危机管理的技术途径,立足于自主创新,深入研究了生态退化过程及其相应的生态需水定义、多参数研究生态需水脉动过程以及经济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和生态危机管理。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决策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对我国生态需水理论与技术有开拓性作用,原创性突出。 五、“平原河流防洪安全水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我院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完成的“平原河流防洪安全水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融合平原河流水动力理论、人工智能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及现代流体测试技术,通过建立一整套适用于全流域、多要素耦合的平原河流防洪工程规划设计水动力模拟理论及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了流域级别的河网、湖泊、行蓄洪区及水利工程调度模拟的一体化耦合;提出了河道行洪能力、洪水控制枢纽布置等水力设计理论和平原水闸泵站枢纽合建布置形式以及成套整流技术,创建了挡潮闸闸下防淤技术、深水整治技术等多种防洪安全实用新技术。
|
|
|
|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