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走进南科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试验基地
 
首页
>专题信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科技推着水利跨了一大步
日期:2011年07月12日 08:22:31点击数:字号:【
 

 
一名摄影爱好者在拍摄黄河水利工程泄洪时的壮观景象。新华社发

  52年前,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设正处在施工的重要阶段:要在1年内完成大坝10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量。这对当时1年浇筑1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普遍进度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时任工程浇筑混凝土作业队队长的高连业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一天睡4个小时,天天如此,当时感觉不困、不饿,就这样坚持了1年。”1959年,高连业和他的同事们全年完成103.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创下了那个时代混凝土浇筑的国内纪录。

  43年后的2002年,同样的施工要求,同样的施工规模,按照当时的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速度,只需要两个多月。从三班倒的一年到普通的两个月,标志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科研、设计、施工,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水利科技紧密围绕水利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科学研究、引进推广、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对水利改革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初步测算,目前为45%左右。

  “数字黄河”实现母亲河11年不断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突然停止了脚步,自山东利津断面开始断流。黄河顿失滔滔景观,举世震惊。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向黄河无节制地索取水源,加上气候条件变化等原因,终致黄河断流。1972年4月23日,这条携川纳流的大河,在距离大海还有100多公里的断面,突然停下了脚步,不见了踪影,黄河出现了首次断流。在此后的28年间,黄河22次出现断流,累计断流1079天。

  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3月,黄河开始实施首次水量统一调度,并导入“数字黄河”理念,有力地支撑了黄河水资源量的科学统一调度。

  所谓“数字黄河”,就是将黄河水量数据数字化,从而实现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的信息化。2003年底,“数字黄河”水调系统建成,黄河下游77座涵闸实现了远程监控,控制了黄河下游引水量的93.5%。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中心,黄河每个断面的水量、闸门引水水量等信息出现在显示屏上。这个系统,可对黄河进行实时监控,如哪里出现断流危险,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上游用多少水,下游用多少水,多少水用于生产、生活,多少水用于生态,系统还可根据需要自动生成水量调度方案,既确保黄河不断流,又满足沿线发展需要。

  科学的水量调度一次又一次显示出它的威力。11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连续11年没有断流,黄河水再入大海,黄河的河流生命得以延续。此举,赢得了国内外水利专家的高度评价。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水利科技总体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学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水利科技实力和知识储备产生了质的飞跃,成就了水利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科技用得好,灾大损失小

  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与1991年、2003年相比,这次洪水的量级更大,但令人欣慰的是,灾害损失尤其是农作物受灾面积、转移群众人数却远低于前两次大洪水。

  这是因为随着全国水雨情水文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抗洪指挥比往年更多了一份从容,由被动应战变成主动防御。

  作为全国防汛抗旱的指挥决策部门,国家防总的决策依据,主要来自水利部水文局提供的全国实时水雨情信息,以及暴雨、洪水监视及分析预报数据。

  在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值班室,一幅全国“电子防汛图”在大屏幕上展现,上面多处地点在不停地闪烁。水文局副总工刘志雨说:“这是水情信息监视自动告警,说明那些闪烁的地方的汛情比较危急,点击这些闪烁的‘星星’,即可直接了解掌握到当地的实时水情、雨情。这张‘电子防汛图’时时更新,具有实时水情查询显示、告警检索、动态建设和水情分析等功能。通过实时水情查询显示功能,随时可以看到最新的降水、河道、水库、闸坝、潮汐、沙情、水文预报等信息。” 

  来自水利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42682个基层水文测站,其中向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报告水情的水文测站12786处,发布预报的水文测站1005处。

  国家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了我国防洪减灾决策调度的信息化水平。

  科技成果推动水利发展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水利系统共完成国家和部级科技项目500余项,其中28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励212项。

  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洪水管理战略以及中国水旱灾害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预测预报预警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挥调度技术、防洪抢险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广泛采用,显著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方面,“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水功能区划与水资源保护理论、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确立和实践,新型节水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农村水利方面,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找水、劣质水处理等饮水安全成套技术和设备,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强化水利科技的支撑能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预期达到50%左右,全面满足水利改革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名生 光明日报记者 何平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总访问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